第四十七章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!(1/ 2)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——《桃花源记》
罗生漫步在这世外桃源之中,这里山高水长,风景秀丽,空气清新,没有尔虞我诈,没有勾心斗角,没有人性的扭曲,也没有道德的沦丧,没有网络暴力,没有鸡你太美,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,怡然自乐是形容此景此情最好的词语。
他突然想到了古地球华夏族有一位田园诗人,他号称“五柳先生”隐居于庐山之中,因为怀才不遇看不惯官场风气,说出那句千古名言:“安能为五斗米折腰!”随后辞官回家,从此隐居山林。
还有一个仁兄和五柳先生形成鲜明的对比,在晋朝时期当时发生了大饥荒,百姓只能吃树皮来度日,当朝皇帝得知后说出了此番话语:“百姓无粟米充饥,何不食肉糜?”此话一出名垂青史。
想到这里罗生摇头笑了笑,帝王也罢读书人也罢百姓也罢,生活环境的不同,造就了他们完全不同的观念,五柳先生心灰意冷,隐居山林,此为读书人之气节。
百姓碌碌无为只想着安居乐业岁岁平安。
皇帝养尊处出如此可笑之语。
换做习武也一样,家境贫寒子弟根本没机会学武,穷文富武从古至今一直沿用,当朝有名的将军,武者都是世家大族出身,当朝文官大部分都是贫寒子弟出身,寒门再难出贵子也并非是空穴来风。
资本家的儿子还是资本家,工人的儿子还是工人,穷人的儿子还是穷人,一切的阶级壁垒都已经无法打破,人们慢慢学会了接受平凡,望女成凤,望子成龙,也已经成了过眼云烟。
罗生找了一处桑田,坐在桑田的一处土檐上看着辛勤劳作的人们。
他们都很开心,虽然很疲惫但每个人都在享受丰收的喜悦,他们不必担心如何买车买房,不必担心养老送终,不必担心教育资金。
孩子在田地里在泥土中成长,他们不需要带着厚厚的眼镜,不需要背着沉重的书包压着他们小小的身躯,这里的孩子头顶青天,脚踩大地,他们不一定会改变世界,但也一定不会被世界所改变。
远处一个小男孩跑了过来,他递给了罗生一个奇怪的果实,是这里特色的食物,罗生不知道是什么,样子很奇怪,长得非常不规则很是丑陋。
罗生看着小孩的眼睛,指了指食物张了张嘴,意思是这是可以食用的吗?小孩连忙点了点头,不过食物上都是泥土,不过这种自然的气息,让罗生有些迷醉,他拿起这个奇怪的东西,在旁边的水渠中洗了洗,一口咬了下去。
一股甘甜的气息,充斥着罗生的味蕾,这果实看起来其貌不扬,但是味道却非常的好吃,罗生连续咬了几口,把果子吃的干干净净连果核都没吐,还不忘吧唧吧唧嘴,感受着口中残余的美味。
过了一会,罗生感觉到丹田中传来了一股温热的气息,体内的真气不断地向丹田涌去,罗生感觉到身体非常的舒畅,他微微的呻吟了一声,这种感觉稍纵即逝,没过一会就消失了,罗生连忙检查了一下身体,发现并没有什么不同,但是那种舒服的感觉,却让罗生有些流连忘返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